(來源:香港商報網)新一屆行政長官選舉投票即將進行,前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取得786張提名票,以過半數選委提名的高支持度參選。香港社會各界熱切期待新一屆政府能解決港人「安居樂業」的問題,認清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和國家「十四五」規劃中的新角色和新定位,發揮香港所長為國家內外「雙循環」貢獻所需。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開放程度最高、經濟活力最強的地區之一,人口超過8,600萬,地區生產總值達17,000億美元,潛力龐大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目標是通過深化粵港澳合作,發揮三地互補的優勢,推動經濟協同發展,建設宜居、宜業、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,是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下的重大戰略,也是豐富「一國兩制」事業發展的新實踐。 「十四五」規劃八個中心賦予香港新定位 去年3月11日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14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,為香港的發展定位提供清晰的方向。隨後,由國務院港澳辦、國家發改委、科技部、中國人民銀行等部委組成的國家「十四五」規劃宣講團,去年8月專門南下香港,向特區政府官員、立法會議員、工商界人士和青年代表等介紹「十四五」規劃綱要,足見中央對香港的重視和關愛。 「十四五」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四個傳統中心和四個新興中心。四個傳統中心是國際金融中心、國際航運中心、國際商貿中心和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;四個新興中心包括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航空樞紐、國際創新科技中心、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和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。這八大範疇涵蓋多個產業,肯定會為香港帶來無限機遇。 國際金融中心是香港傳統的強項,特區政府應該鞏固和發展金融優勢,助力國家拓展人民幣國際化,為內地企業在國際融資,成為內地企業的離岸總部和金融樞紐,為內地居民提供境外資產和財務管理服務,等等。 除了金融之外,中央還十分重視香港在國際科技創新方面的貢獻,明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,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港科技政策,促進兩地創科資源要素的跨境流通。對此,李家超支持延續現界政府提出的「北部都會區」發展策略,推動創新科技產業成為香港第二個經濟發展引擎,又會將落馬洲河套地區和新田地區進一步整合成新田科技城。 李家超有利香港發揮「一國兩制」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和國家「十四五」規劃,讓香港市場從750萬人口的城市,擴展至8600萬人口的大灣區,讓特區百業興旺,在科技、創新等方面也出現新的發展機遇,而其中的關鍵,則在於特區政府能否打通關節,掃清制度和政策性的障礙。 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李家超去年9月在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,「十四五」規劃不是「零和遊戲」,而是令大灣區多元共生,蘊含無限發展機遇,必須要以認真積極的態度,推進制度改革與融合創新,不斷提升香港競爭力。李家超又尤其重視青年的發展,認為無論是從大灣區規劃綱要,「十四五」規劃,還是前海方案,均重視如何幫助青年取得成功,期望香港未來的青年能夠具國家觀念、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,推動大灣區發展。 李家超的這些認知都是與國家對香港的規劃協調統一。在執行上,李家超認為特區官員必須要「站得高,看得遠」,解放思維,以積極務實的態度,在工作中發揮創新精神,不斷提升香港競爭力,他提出要求每個政策局都會根據「十四五」規劃列出工作清單,按實際情況發展,不斷調整和落實政策,爭取達致事半功倍的效果。 新一屆特區政府施政的重點,是繼續在「一國兩制」的基礎上,善用香港高度法治化、市場化和國際化的優勢,積極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和國際循環的促成者,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。從以上這些過往的言行來看,李家超對此有著正確和深刻的認識,重視與內地地方政府的積極配合、相向而行,重視特區政府內部統一認識和強化執行,這些因素均有利於香港進一步發揮「國家所需、香港所長」的功能,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最佳切入點,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同時,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。 (作者:意 橋) |
来自:
互联网
文中内容和观点 : 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; 合作及投稿请联系 : ceoim@vip.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