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星、LG、英特尔、诺基亚等外资企业纷纷关闭中国大陆工厂大门时,国人们在为“中国制造”摇旗呐喊。华为几乎将三星踩在脚下,中国龙芯和英特尔掰着手腕,长虹、创维、海信联手击退外资品牌…… 纵观最近十年,我们可以发现,外资工厂从中国撤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。 外资企业之所以涌入,主要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,所实现的进口替代战略。当时,土地税收政策很优惠,还有大把的廉价劳动力,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的吸引下,逐步来到中国,建厂投资。国内市场高速增长的内需,是外资企业最为看中的。但是,当人力成本高涨时,外资企业便纷纷撤离了中国市场。 压力,一把双刃剑 对于外资撤离问题。从短期来看,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解决大批就业人口,同时拉动一系列上下游产业。外资企业撤离后,大量人口失业,失业人口面临房贷、车贷等问题,生活质量随之下降…… 对于这些比较显性的现象,业内专家认为可随时间发展逐步解决。比如,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(包括互联网企业)扩大生产,提升竞争力,招募大量工人。还有许多制造型企业培养技术型人才,在信息化时代抢占人脉资源。 外资企业撤离中国市场,前往东南亚地区,集中在越南、印度等地,外界一度出现看衰中国制造的声音。事实上,撤离的外资企业也并非如意。以富士康为例,目前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连年亏损。印度市场劳动力的确廉价,但工厂管理效率、责任心较差,和中国工人相比有如天壤之别。 从积极的视角看,三星、耐克等外资企业一走了之,无形中成就了本土企业的发展。中国制造的创新力更具施展空间,促使很多企业走在行业前列。 以拥有61年发展史的长虹为例。这家企业在2013年实施智能化战略转型,依托于自主研发技术,在引领电视、冰箱、空调等主营产业发展同时,还以智能物联为方向,积极布局压缩机、物联网模块、数据存储、轨交电源等配套性产业。由于运营、政策、资金运用等方面更为灵活,所以这些配套性企业发展速度较快。有些是国内行业前列企业,有些甚至在全球市场数一数二,大有独角兽的趋势。 类似长虹一样的企业还有很多,这些企业被环境因素倒逼故而转型升级。有些通过提升核心技术来升级产业,以此摆脱劳动成本上升压力。还有的直接将生产线搬至国际市场,并尝试用机器人代替人力。 制造业中,家电配套性产品——压缩机产业的发展就很具代表性。 在家用、轻型商用领域,长虹旗下的华意压缩是当仁不让的行业“领头羊”。在近十几年里,这家企业完成了由濒临破产到涅槃重生的发展过渡。 目前,长虹华意在保持冰箱压缩机产销量全球第一的前提下,积极推动国内市场商用研发中心落地,加大力度发展轻型商用业务。长虹华意将家用、轻型商用产业作为“双腿”,依托自主研发技术,在渗透全球市场同时向“全球第一强”迈进。 在业内观察人士看来,外资企业从来华投资到撤离,表面上的一地鸡毛终究将被中国制造强大的产业发展所治愈。中国经历几十年发展,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。外资离去留给我们的巨大空间,是压力也是动力。 反扑,全球化发展 外资企业的撤离,除了迫使中国企业提升技术摆脱劳动力上升成本压力外,另一个就是商业环境有了巨大改变。 以互联网巨头百度为例,在谷歌撤离中国市场搜索服务等相关业务后,百度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便做强、做大。以搜索业务为核心,衍生了地图、贴吧、文库、SEO优化等多种业务。目前,百度地图精度呼声甚至压住谷歌,很多国外自驾游爱好者已开始尝试用百度地图导航。 外资企业间接提升了中国企业的生存能力,中国企业就像打不死的“小强”无处不在。有个美国节目曾做过测试,美国人可以短时间脱离“Made in china”,但无法长久避开中国制造。他们家里的电视、身上的服装,甚至安全套、情趣内衣等私密物品,基本都和中国制造有关联。即使他们用的苹果手机,也是由中国人参与组装的。 环境和竞争的压力,改变了企业的基因,从而让企业爆发出强大的生存能力。 提到长虹,很多人自然联想到电视、冰箱等家电,事实上长虹在面向企业级用户方面,做的也足够棒。除了压缩机业务,长虹旗下的电源电池、物联网模块、数据存储、电连接器等、照明设备、智慧教育、财务管理等产业,也都足够有“料”。 不管全球哪个国家,都有地铁、高铁动车、轻轨、空铁、磁悬浮、铁路等基建设施。车辆行驶需要搭配轨道交通电源系统,这套装备在车辆停、启等状态下发挥重要作用。 在国内,最大的轨道交通电源系统提供商就来自于长虹。长虹电源公司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提供的电源系统安全、稳定、可靠性强。赢得国内行业用户认可同时,也为其带来多项国际订单。此外,该公司研制的航天、石油等产业产品,也被国外国家所关注。 专家指出,外资的困惑成就了中国制造。互联网、物联网发展迅猛,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布局时,通常是首先保持原有市场的良性发展,再追求海外拓展新兴市场。以长虹为代表的制造业和以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还有很多。中国制造的全球化之路,除了技术、创新、环境比拼,还比耐力。 |
文中内容和观点 : 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; 合作及投稿请联系 : ceoim@vip.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