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中国消费市场规模3.1万亿美元,预计到2021年,达到6.1万亿美元的规模,中国国内消费占据全球GDP增长的20%。从现在到2030年,中国消费者对全球消费支出的贡献将超过其他任何国家。惊人的数字背后原因是中国消费升级的现象,不管是消费环境、消费观念,还是消费力,都在从单一向到多元化转变。庞大的消费市场吸引着众多国外优秀企业不断涌入中国。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,成功进入中国市场的如亚马逊,但也不乏谷歌、雅虎这样的巨头遭遇滑铁卢。“本地化”是所有国外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要解决的首要难题。如何在保持企业特色的同时,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,是首要解决的问题。有着在中国5年创业经验的瑞典女企业家Bonnie对中国的用户和市场有深刻的理解。 Bonnie认为,国外企业进入中国本地化的关键是深度了解中国用户的真实需求,也就是中国企业常提到的“以人为本”。产品要兼具“入乡随俗”+“坚持特色”,才能打破地区和文化的差异。我在互联网母婴健康领域创业的5年中,遇到了同样的问题。以口袋孕育所处的母婴app领域为例,在飞速增长的消费力的刺激下,众多产品横空出世,想坚持特色又有品质并不容易。在产品设计和功能打造的过程中,也曾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。最初进入到中国市场时,app的名字是科学妈,也就是英文Science Mom的中文直译,初衷是明确传达循证医学的理念,显然直接翻译过来的名字并不完全适合一款孕期健康应用。在运营了一段时间后,团队集思广益,将科学妈改名为口袋孕育,寓意把准妈妈该知道的都放进口袋里,随时随地了解孕期知识和咨询。新名字直观明了陈述了app的用途,方便用户查询理解,接受度更高。 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国外企业遇到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。信息不对称是双向的,企业也无法解读中国用户的需求和习惯,用户不了解企业的品牌和产品。好的产品和理念需要宣讲和传播,方式和途径非常重要。口袋孕育长期进行用户调研,根据调研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调整改进。在产品的传达上也更多的使用中国用户熟悉的素材。 消费升级影响着用户的使用习惯,中国用户对国外的科学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接受度逐年升高。在母婴行业,外国企业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是母婴用品和奶粉辅食,这些商品的出现弥补了市场上高品质产品的空缺。刚刚过去的CBME展会上众多品牌的参与可以看出母婴行业的繁荣,但产品同质化严重也反映出行业的瓶颈明显。 (CBME现场,图片来源于网络) 国外企业进入中国母婴市场,除了产品,还可以从服务入手。新一代父母多是80、90后,独生子女居多,更愿意学习和接受国外的科学孕育方式。在瑞典和很多欧洲国家,高龄产妇的比例远高于国内,孕育过程的服务相对成熟完善。在孕妇整个孕育过程中都有一名助产士作为健康管理顾问,为准父母提供疾病预防、健康保障、知识服务、产品保障多方面的帮助。助产士可以深入了解孕期家庭的需求和健康状况,并根据每个家庭的情况给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。 值得注意的是,新手爸爸们对参与孕育过程的兴趣度高涨,他们更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,与家人和孩子沟通交流。瑞典积累了很多经验,指导教育准爸爸在瑞典政府在2016年1月1日起施行“爸爸假”,所有新生儿的父亲都享有3个月的“产假”带小孩。如何为中国的准爸爸们提供更多的服务,在紧张的工作之余,轻松便捷的参与到孕育新生命的过程中?口袋孕育在功能上特别设有亲友绑定码,准爸爸在app中输入绑定码后,就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准妈妈的相关信息和动态,提高准爸爸的“参与感”。这样人性化的设置,深受用户的喜爱。 国外企业进军中国母婴市场,有机遇也有挑战。深挖用户需求,融入产品特点和优势,用户需求和产品服务同步。在满足用户消费需求的同时,实现企业自身的增值和突破。 |
文中内容和观点 : 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; 合作及投稿请联系 : ceoim@vip.qq.com